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政声传递

济南日报:从创新型城市到区域性科创中心
发布日期: 2016-01-18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网讯:【科技宣传中心 王正君 报道】1月15日,《济南日报》在“第A05济南科技版”整版以“从创新型城市到区域性科创中心”为题刊载了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腾飞的专题新闻报道。

济南日报20160115.jpg

    全文如下:

m_3c9964b64fd6240185002d506abca686.jpg

    走进位于智库@创吧的路演大厅,台上创业导师围绕创业经验、创业案例侃侃而谈,台下数十名听众听得聚精会神,整个众创空间洋溢着一种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作为山东省首家投资驱动型众创空间,智库@创吧发展迅速,在成立2个月内就成功实现了12家企业的入驻。
  “我们目标是2016年实现入驻企业达到50家以上,成功孵化出5家到10家企业。”智库@创吧负责人、山东智库创客空间企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铭信心满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济南涌现出不少像智库@创吧这样的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的迅猛发展是“十二五”以来济南科技工作的一个缩影。“十二五”以来,济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市连续6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支持﹃万众创新﹄济南千万元重金扶持众创空间
  作为众创空间的负责人,李铭深知运营众创空间的不易。他对于智库@创吧的信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家2015年11月成立的众创空间在全市21家众创空间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科技部门100万元最高额度的资金支持。包括智库@创吧在内,全市共19家众创空间获得了扶持,共计拨付扶持资金1305万元。
  作为打造区域科创中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济南市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努力打造“创客身份可漫游,比特席位可共享”的泉城众创空间,重点支持大学生、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专利持有者、退休科技人员,以及有科研能力的其他自然人创业。济南市组建起一支由60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投资机构负责人及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员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为科技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
  此外,列入扶持计划的众创空间还将被纳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体系,并采取事前支持与事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给予支持。科技部门对创业服务能力强、孵化绩效突出的众创空间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服务补贴,支持时限不超过2年。同时,鼓励众创空间运营机构设立天使、创业投资类基金,对众创空间内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届时依据政府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不过,记者了解到,众创空间想要申请科技资金支持,必须能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测试等公共技术平台设备,或与其他技术平台拥有方有明确的合作协议;现有签约项目或在孵企业10家以上,其中,以科研开发类项目为主体的不少于30%;具备创业导师等相关创业资源,自身拥有投资基金或与相关投资机构确立有合作关系;现有签约项目或在孵企业10家以上,其中,以科研开发类项目为主体的不少于30%;
  “并不是所有的众创空间都可以获得扶持,我们重点支持的是专门为科技类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众创空间,因为这样的众创空间更了解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和问题所在,他们有能力满足创业团队在整个创业链条上的各层需求。”科技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库@创吧之所以能够成为重点扶持的众创空间,正是因为它在满足扶持要求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它是一家由风险投资公司设立的众创空间,拥有自己技术团队和投资平台,他们对于技术含量高,能够快速转化成长的好项目有着更加敏锐的嗅觉和更迅速的执行力。回首过去﹃十二五﹄济南科技﹃硕果累累﹄
  众创空间的迅猛发展是对济南科技工作成绩的最好诠释。“十二五”期间,济南市不断强化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园区载体建设和科技支撑作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各类创新要素不断聚集,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工作取得了多项突破。
突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零突破”
  推进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2015年,二机床集团“大型先进智能冲压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市第二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815家(包括企业技术中心28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2家、工程研究中心5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2家),其中国家级35家、省级260家。
  狠抓创新型骨干企业培育。2015年年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0家,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32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8家);拥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3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9家)。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市24年来的空缺。
  推动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预算资金达1.94亿元,比2010年增长70%。“十二五”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863项、资金14.7亿元。
  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2015年底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九阳股份“快速制浆的豆浆机”入围中国专利金奖,实现零的突破。
突破各类创新要素不断聚集
高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为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千亿元大关,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预计到2015年底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58%,继续位居全省首位。济南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3位;2015年4月,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25家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
  推进特色产业园区有序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济南创新谷”,着重打造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和创新科技园四大板块,目前孵化器1号项目已完成主体验收,加速器一期已进入施工阶段;经洽谈有意向进驻的企业200余家,已有近百家企业签约或预定位置;总投资130亿元的清华紫光科技城等项目落户创新谷。支持引导各县(市)区差异化发展,“十二五”以来天桥新材料等6家产业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12家,“一县(市)区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全产业链孵化载体,共建成各类科技孵化器30余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3家;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家;孵化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400余家。大力建设“泉城众创空间”,集中打造“创客身份可漫游、比特席位能共享、技术平台免费用、高端导师助发展”的济南创客发展模式,先后两批对21家“泉城众创空间”给予支持。
突破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济南科创中心纳入全省科技规划布局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手起草了《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出台建设方案与三年行动纲要。省科技厅与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将把济南科创中心纳入全省科技发展规划布局,共同打造立足济南、面向全省的区域创新新高地。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简科技计划类别,全面压缩项目数量,将市科技计划体系调整为6大类别、约200个项目。突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设立“领军”企业、“小巨人”企业、“金种子”企业关键产品提升计划,分层次对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报告制度。
  加强创新政策引导。修订出台《济南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自2007年以来累计兑现若干政策扶持资金4.2亿元。启动创新型县(市)区试点工作,采取季报制度对县(市)区、高新区创新情况进行跟踪和通报。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科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六年来累计落实企业税收优惠达82.73亿元。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联合行文出台了《关于发挥省会优势 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济南科技十一条”);目前各驻济高校、科研院所新创办的创业企业总数近150家。2015年7月,市政府、山东大学、省科技厅三方共建的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将采用“一院两基地多园区”框架进行规划建设;省科技厅、市政府、山东复旦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建设“山东复旦研究院济南成果转化中心”。
  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创新。2014年4月,成立了济南首家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齐鲁银行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科技投资基金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500万元发起设立了总投资2.5亿元的华科创投,成为全市首支政府引导的产业投资基金。2015年以来,与省科技厅等合作设立了首期出资1亿元总规模3亿元的山东科融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我市初创期科技企业;发起设立了济南园梦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山东大学、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等联合签订备忘录,拟发起建立20亿元规模的山东工研院产业基金。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业务不断扩大,三年来与合作银行共为企业贷款近千笔,贷款总额31亿元。展望未来
济南科创中心梦想渐成现实
  “十二五”取得的辉煌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展望未来,打造济南区域性科创中心已经从梦想渐成现实。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按照《济南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和2016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济南将实现产业承载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研体系建设、对外开放与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四大突破。
  据了解,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往往指向的是那些在区域内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科技凝聚力和科技辐射带动能力最强,最具有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最好的中心城市。济南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肩负着带动周边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使命,这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殷切期待,更是700万泉城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赋予济南的重任。
  济南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底气来源于雄厚实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涛指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济南在山东来看是有优势的,科研机构有一大批、高校有一大批,还有很多药谷、创新谷等平台。”作为省会城市,济南拥有的丰富的科研机构资源和高校人才优势,则成为济南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资本。
  按照《济南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标体系、三年行动纲要和2016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济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增长1个百分点,达到43.58%;新增科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8家,达到67家;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8%,全社会R&D经费支出明显提高;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320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5件;新增国际、国家标准15个,总数达到142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4亿元;有效注册商标总量7.4万件;新增市级优秀创新创业团队10个,总数达到40个。
  为实现上述目标,2016年济南将推进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基地开工建设,组建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基金;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济南高新区探讨建立中关村服务模式,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抓好创新谷等特色园区示范引导作用,形成“一县(市)区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式;组织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全社会R&D投入增幅明显提高;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税收政策的落实联动机制。
  同时,济南将实施“泉城双创”人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上档升级。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组织筹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形成集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加强“泉城众创空间”建设,出台管理办法,放宽泉城众创空间内科技创业企业注册条件,加强创业导师团队、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载体建设运营。
  此外,济南还将整合专项资金建立投资基金,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发起设立股权投资母基金,形成一批天使投资、科技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推荐和管理,高新技术
  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开展“中德中小企业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国家标准建设;加强基础商标注册;加强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本报记者 许凯)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