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技人才

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科技特派员深耕莓田筑梦乡村 产学研融合激活产业新动能
——济南市树莓产业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农创新纪实
发布日期: 2025-07-03 09:47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章丘龙山树莓种植基地,一支由院校科研骨干、企业技术专家和乡土能人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正以“把技术送进大棚、将课堂开在田间”的务实作风,书写着科技人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用五年时间让小小树莓成为带动数千农户增收的“金果子”,更培育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能实战”的复合型人才,在齐鲁大地树起科技助农的标杆。


三位一体育人才:让知识在泥土中结果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这是科技特派员团队带头人贾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山东省林科院博士,她带领10余名年轻的科技特派员在章丘驻点开展科研实践。

这些年轻人脱下西装、穿上布鞋,在大棚里搭建移动实验室,针对树莓“越冬易冻害、挂果周期短”等痛点,开展“沉浸式”课题攻关。团队成员吕文浩说当时的场景:“零下10℃的冬夜,我们蹲在温室里监测不同保温措施的效果,双手冻得发紫,农户大叔端来热姜汤说‘你们比俺们还能吃苦’。”



正是这种扎根精神,让团队收获累累硕果。“北方温室反季节栽培技术”,使树莓在山东实现了春节上市;“南方四季挂果技术”更让广东种植户全年有果摘,采摘期从传统的3个月延长至8个月。团队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树莓标准化种植手册》,累计开展田间培训200余场,培训农户超5000人次。


技术攻坚破困局:小浆果撬动大产业

针对传统树莓“挂果慢、不耐储运”的产业瓶颈,团队历时8年选育出“龙莓1号”“龙莓2号”等高产耐寒品种,实现“当年定植、当年挂果”,使亩产效益增加3-5万元。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冷链保鲜技术——通过气调包装与梯度降温技术,树莓货架期从48小时延长至7天,为进军大湾区高端市场打通“最后一公里”。甘肃树莓种植农户王良生感慨:“以前果子烂在地里心疼,现在跟着团队学技术,30亩果园年收入超50万元,比种中草药多赚了3倍!”



截至目前,团队已制定3项省级地方标准,获得28项国家专利,构建起从种苗繁育、智能温室管理到深加工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其技术成果不仅应用在山东发展种植基地2760亩,更辐射甘肃临夏、新疆喀什等12个省市,带动全国种植面积超8000亩,3000余农户踏上“莓香致富路”。2022年,团队受邀在国际树莓论坛分享技术经验,让中国树莓技术站上世界舞台。


三产融合拓新局:从“种得好”到“卖得火”

打通种植技术堵点后,团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探索出“科研+产业+市场”的融合模式:一产端推出“树莓产业综合体”方案,为30余个农业园区设计“种植+研学+采摘”场景,使济南周边树莓采摘园成为网红打卡地;二产端联合科研院所开发树莓果汁、果酒、花青素护肤品等20余款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三产端搭建“基地直供大湾区”供应链,与连锁餐饮等品牌建立合作,年供应树莓原料超1000吨。



从驻点科研到全国推广,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升级,这支科技特派员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科技破解农忧。正如团队成员丁彬所说:“当我们的保鲜技术让农户多赚3倍钱,当看到研究生放弃城市岗位扎根农村,才真正明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们正以科技为笔、以泥土为纸,续写着“培养一个人才、带动一项技术、致富一方百姓”的时代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