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新闻 > 工作要闻

对标国际评价人才的济南实践!|《济南日报》报道我局科技人才工作
发布日期: 2025-05-16 16:45 浏览次数: 字体:[ ]

 5月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楼实验室里,吴小虎正在与学生交流着辐射换热、微纳光学领域的实验细节与数据,科技在一点点生长,“卡脖子”技术一点点被突破。

说话声音很轻,如果不是特殊介绍,很难将吴小虎与他的学生区分开来,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1992年出生的研究员,已经拥有正高职称,且连续两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他在热辐射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连续获得多个国际大奖。

“感谢研究院创新推出的国际‘小同行’评价机制,正是这一机制,让我专心致志搞科研,心无旁骛搞创新。”吴小虎说。近年来,以济南为代表的山东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基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缩影。


别人家的孩子

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毕业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评价则是人才管理的核心环节,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甄别人才、高效激励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在常人看来,求学读书时的吴小虎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时就对科研“心向往之”;本科时开始涉足热科学课题研究,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因为公式简洁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美丽且神秘”,更因为电磁波所遵循的规律,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组;之后,他到北京大学读博深造。

2014年,吴小虎开始潜心于热辐射领域的科研攻关,并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深入研究非互易热辐射和近场热辐射的技术难题,博士论文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被Springer出版社全英文出版;2019年,他个人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只是骄人的学习成绩并不代表实践能力就高,学校的优等生并不意味着就是社会认可的紧缺人才。吴小虎博士毕业之时,我国正流行着“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科研评价体系,刚走出象牙塔的吴小虎面临着从大学到社会的惊人一跃,这一跃决定着他20余年寒窗苦读能否有回报,也考验着社会能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破“四唯”立新标

用国际同行评价招揽人才

“当时,用人单位大都喜欢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而我虽然在美国联合培养过,但不算留学人员,这是我的一大劣势。”吴小虎回忆说。不过,他又是幸运的,因为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吹响了清理“四唯”专项行动的号角,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更加注重品德、业绩和能力。

2019年,各地开始结合实际探索落地实施,这年11月,以高起点、国际化为标准的新型学术机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成立,旨在通过开放的机制体制创新,建设遵循科学规律、适应学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坚持以学者为主体、以学术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建立与产业的联系,以新的灵感发展先进技术,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没有历史包袱,一切都是新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开始了全新的探索与实践,他们充分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精准聚焦不同研究领域特点,统筹考虑学科、专业背景、成果产出及学术贡献等方面的差异,在开展普遍实行的学术委员会人才评价基础上,参照国际学术评审机制,完善实行了国际“小同行”人才评价。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人事部副部长张冲介绍,该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点突出人才科学价值评价的国际性和精准性,客观、公正、专业地考量申请人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特别是其所在专业领域中的学术活跃度和认可度。吴小虎就是通过国际“小同行”评价进入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


评职称看创新力活跃度

外国专家占1/2强

事实证明,国际“小同行”评价看人是很准的,吴小虎进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后,专注于辐射换热、太阳能光热利用、微纳光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

2021年,吴小虎获得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科技精英称号。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作为地方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聚焦“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构建完善了以科学价值评价为导向的国际“小同行”评价机制。

比如规范同行评价机制,完善评审专家遴选,充分听取申请人意见,以遴选正高级职称岗位为例,申请人可推荐院外同行专家,还可提交建议回避评审的同行专家名单;用人单位根据申请人的研究领域,确定15名同行专家,且外国专家占比不少于二分之一;整个专家遴选及评审环节全程保密,避免人情干扰。

在评审过程中,不将人才“帽子”(头衔)、论文、奖项等作为单一指标或限制性条件,主要以代表作及高度自我总结的学术成就展现人才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和学术活跃度为主要指标的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体系。

在评价指标方面,主要看申请人的科研和学术成果是否在本学科研究前沿领域,是否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未来可能的成就前景和潜力等;同时看申请人的学术活跃度、原创性、研究深度、学科贡献度、同龄人间学术地位、研究潜力等多维评价指标。


国际同行慧眼识珠

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

通过国际“小同行”评价,吴小虎又获得了正高职称:“如果按照一般的论文成果、头衔帽子、承担科研项目多少等传统指标,我们年轻人是吃亏的,因为头衔和项目多少,有时候更多得靠时间积累。我能获得正高职称,可能是因为我的学术成果质量相对较高,国际活跃度较高,符合国际‘小同行’的评价标准。”

据介绍,这几年来,吴小虎在《可再生能源》《ACS光子学》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3篇;连续两年(2023年、202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并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还被评为泰山学者,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为人类创造价值。“在正高职称评定过程中,国际‘小同行’专家建议我研究方向更加聚焦,这对我帮助很大。”吴小虎说,传热传质领域,尤其是热辐射研究,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今,许多高能耗、低效益的传统产业面临转型的挑战。“我相信,先进的热辐射技术能够为山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它们走向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


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

服务国际空间站

吴小虎及团队取得的成绩,只是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构建国际“小同行”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的缩影。通过该评价机制,该研究院引进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和技术人才,逐步在重点学科形成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团队。

目前该研究院拥有各类科研人员154名,35岁以下青年学者比例达到83%,超过73%的科研人员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主要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学术机构,他们具有高度一致的科学文化和融合的价值观念。

全新的国际“小同行”评价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不慕求浮华,不贪大求洋,不好大喜功,不以眼前利益来衡量,静下心来搞科研,脚踏实地做学问。

比如阿尔法磁谱仪(AMS),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宇宙线探测装置,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是世界上唯一的太空磁谱仪,收集了全球最为丰富的宇宙线数据。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许伟伟团队通过4年努力,创造了一种精妙的数据分析新方法,利用AMS在11年里收集的数据获得了2亿个电子,在世界上首次精确测量了每天的宇宙线电子流强,发现了电子流强随时间演化的新特征,为太阳调制对粒子电荷符号的影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见解。准确预测宇宙线流强及其造成的辐射强度,可以为人类在太阳系内的安全探索提供新的可能。

该成果于2023年4月发表于美国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论文入选“编辑推荐”,著名科普杂志《物理(Physics)》同期发表亮点评论文章,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AMS项目首次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突破性科学发现,也标志着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在AMS国际合作的电子研究方面已处于领先位置,开始在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


持续创新人才评价标准
       重点考察产业转化潜力

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的国际“小同行”人才评价机制,只是济南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典型代表。

济南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工作改革经验获评全国市域改革案例“30佳”。

济南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创新人才评价标准,进一步放宽申报条件,打破唯年龄、唯职称、唯学历的固有框架,重点考察产业转化潜力、技术突破及带动能力以及人才在学术前沿领域的活跃度和引领性。优化评审机制,组建由链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场景应用单位、头部创投机构组成的联合评审委员会,将是否适应济南的产业需求、能否完成精准对接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指标。创新支持方式,对创业人才的项目引导资助,全部改为股权投资支持。


来源:济南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